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新骗术层出不穷,让大众蒙受巨大损失。随着诈骗花样手段的不断增加,有时候我们稍不留心就可能步入陷阱。因此,在生活中主动提高自己的防骗意识非常重要,今天,银盛小编就来给大家普及一下电信网络诈骗的相关知识,希望大家能警惕电信网络诈骗,提升自身防范意识!
谁最容易受骗?
19岁是受骗高峰,18岁—25岁占整体受骗者52.4%,其次是26岁—30岁,占整体的21.4%。但是,老人依旧是通讯网络诈骗受损金额最大的群体,其中56至60岁的老人平均受骗金额最高。
通过梳理发现,不止老年人群体,目前国内的电信网络诈骗受害群体已经从20岁出头的大学生覆盖到各个年龄层、各个行业的人群。
都有哪些诈骗手段?
由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都是非接触性犯罪,犯罪嫌疑人主要通过电话、网络进行犯罪,诈骗手段不断翻新,诈骗组织呈职业化、团体化发展,导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屡打不绝。特别是随着金融资金结算方式多样化、快捷化,诈骗对象选择呈精准化发展,群众防骗知识缺乏,导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仍在高位运转。
常见电信网络诈骗案例解析
银盛小编现将常见的诈骗手段汇总到一起,并对电信网络违法犯罪手段做详细的解析,供大家学习了解,增强防骗知识。
1.假冒公检法诈骗
作案手段:
犯罪分子假冒“警官”、“检察官”、“法官”等角色,谎称受害人涉嫌洗钱、贩毒等严重犯罪,诱导受害人将资金转入实为骗子持有的所谓“安全账户”,此类诈骗造成损失金额最大。
案例分享:
粟某某报警称:今天下午接到快递电话+97992124079000称自己有违禁包裹,接着被人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借口其涉嫌洗黑钱犯罪需要配合为由,通过骗取报警人银行优盾密码和手机动态验证码骗取银行卡内12710余元。
小贴士:
公安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做笔录,逮捕证由公安机关在逮捕现场出示,不会通过传真发放,更不会在网上查到。公检法机关从未设立所谓的“安全账户”,更不会通过电话安排当事人转账汇款到“安全账户”。
2.冒充领导、熟人诈骗
作案手段:
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得受害人亲友的手机号码、社交账号密码,并掌握受害人的社会关系,从而骗取受害人信任,进而编造“发生意外急需用钱”“资金周转”“代缴话费”等理由,诱使受害人转账。
案例分享:
许某在微信上收到其公司领导发来的一条信息,让其转给一个支付宝账号2万元,许某看到该微信头像和其公司领导的微信头像一模一样,就转了2万元。下午5时对方又向其要钱,许某再次转账4000元。第二天许某看到该人对其朋友圈点赞,打开对方微信后发现其不是公司老总。
小贴士:
凡是亲友间涉及借款、汇款等问题,一定要通过拨打对方常用号码,或者视频聊天等方式核实对方身份后再做决定。
3.保健品购物诈骗
作案手段:
犯罪团伙假扮医疗机构的顾问、专家、教授等,以为老年人“问诊”为名夸大病情,再以会员登记、免费体验、国家补贴、中奖等噱头诱骗客户购买各类保健品。而这些“保健品”基本上都粗制滥造,成本低廉却以高价出售。
案例分享:
70岁的刘先生到郑州市公安局金水路分局报案,称他被郑州一保健品公司的自称王晓的业务推销员所骗,被骗金额将近90万元。刘先生称,推销员说购买保健品满50万元之后,即可获得补助款104万元,但当他前前后后购买了巨额的保健品后,那个从未谋面的推销员就突然消失,再也联系不上了。
小贴士:
要经常给家中老人说一些老人被诈骗的例子,让他们不要相信保健品推销,一旦发现受骗要立即报警。
如何防骗?
防范通信网络诈骗务必谨记以下“四要四不六一律”:
“四要”
1.转账前要通过电话等方式核实确认;
2.手机和电脑要安装安全软件;
3.QQ、微信要开启设备锁及账号保护,提高账户安全等级;
4.网上聊天时要留意系统弹出的防诈骗提醒。
“四不”
1.不要连接陌生WIFI;
2.不要向他人透露短信验证码;
3.不要将支付密码与账号登录密码设为同一个;
4.不要将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手机号等“四大件”个人身份信息保存在手机里。
“六一律”
1.指接到陌生人电话,只要谈到银行卡的,一律挂掉;
2.只要谈到“中奖了”的,一律挂掉;
3.只要谈到“电话转接某某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的,一律挂掉;
4.只要谈到“安全账户”的,一律挂掉;
5.所有短信,凡是让点击链接的、索要银行卡信息及验证码的,一律删掉;
6.微信陌生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如果是熟人、朋友发来的,必须先电话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