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银盛金融李鲁: 架起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桥梁

发布者: 银盛 日期:2017-04-05


▲银盛支付董事长李鲁接受金融界采访

不知从何时起,金融科技一词已经大热,并且成功取代P2P,众筹等传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成为互联网金融新的代名词,而随着P2P,众筹时代的到来,金融科技成为了“风口上的风口”行业。

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的第一场分论坛,正以此为主题——金融科技:科技,还是金融?足见市场对这一行业的重视。

▲银盛支付董事长李鲁

金融科技到底是什么,几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解释。但目标却是一致的:利用科技的力量,实现金融“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终极梦想。在博鳌亚洲论坛现场,金融界对银盛支付董事长李鲁进行了采访。

谈行业痛点:小微企业天然的缺乏金融服务

金融界:到底是怎样的行业痛点,使得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

李鲁:银盛集团有一块业务是做小微金融,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分支,我想就此来谈谈看法。一方面,小微企业规模较小而数量又多,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服务这部分群体与服务大型企业相比,银行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

另外一方面,小微企业在管理和账务处理上并不规范,这也就不符合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要求。所以在传统金融机构的大门几乎是对小微企业关闭的。

金融界:银盛是如何做的?目前做的规模是怎样的?

李鲁:银盛主要是在支付环节发力,来为小微企业服务。2011年拿到支付牌照,现在累计服务小微企业150万户,我们现在称之为构建小微企业服务生态体系。具体来讲,主要是在小微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之间架起桥梁。

我们通过为小微企业提供终端收款服务,不仅可以获得小微企业的经营数据,同时,叠加一些应用进去,我们搭建了应用商城,商家装上这个应用以后,我们可以通过提取到的数据,对商家进行销存、采购等层面的建议。

此外,通过提取这些有效数据,将其分门别类之后,提供给传统金融机构,进而搭建起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总的来说,我们通过为小微企业提供支付服务,获得了小微企业的经营数据,并以此数据来对其真实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而金融机构据此作出知否贷款给企业的判断。


▲ 博鳌早餐会现场

金融界:其实是变身一家数据公司了。

李鲁:对,这样其实就变成了支付加数据服务。支付成为切入点,支付数据其实就是商家经营的现金流数据,加上商家的销存数据,就形成了一个大的数据平台,我们把数据放在商户的管理平台上,把银行、保险公司、小贷公司甚至基金公司都接入进来,提供金融机构所需要的数据。

这样的话,就成为一座桥梁,银盛自己也有小贷公司,可以做这块业务,但其实我们是开放的,对所有愿意采购数据的金融机构保持开放态度。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他们很难采集到这些数据,而我们通过对支付数据的采集加上后期提供的管理服务,能够掌握企业真正的经营管理情况,这对金融机构来说其实是很喜闻乐见的。

谈小微金融:架起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的桥梁是关键◆ ◆ ◆

金融界:从您跟传统金融机构的接触看,他们对这种服务的兴趣有多大?

李鲁:他们还是蛮认可的。这当然也要看数据积累的过程,如果能够积累到一定程度,使得银行可以实现批量化作业,那他们的兴趣会更大。

金融界:从全国范围看,目前这种类似业务市场规模如何?

李鲁:小微企业的市场肯定是很大的。2016年的工商总局的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的全国新增的市场主体是1600多万户,那么现在到2016年底,累计的市场主体已经达到8700多万户。

从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来说,还有5900多万的个体工商户基本上是传统金融服务覆盖不到的。而这些个体工商户也有经营的需求,所以这个市场空间还是很大的。

从掌握的信息看,现在大多数小微企业都需要通过信用卡服务来获得资金。人民银行今年3月中旬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到2016年末,全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的授信已经达到了9.16万亿,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用在了小微企业的临时性的资金的融资需求上。从这一点看,小微企业对金融服务的渴望还是很强烈的。

谈监管:对小微金融监管应该差别对待◆ ◆ ◆

金融界:您如何看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特别是对小微金融的监管模式?

李鲁:小微金融本身服务的规模很有限,而且大多数小微企业还都是从事服务业,其实很难形成什么系统性风险,在监管上应该差别化对待。

金融界:从银盛的模式看,风险点在哪?

李鲁:对我们来说,只要数据真实性没问题的话,风险就是可控的。不过对小微企业来说,如果他们觉得这个数据很有利用价值,就可能会有一些变相的造假,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

谈金融科技:本质并未改变金融属性◆ ◆ ◆

金融界:您如何理解金融科技这个概念?

李鲁:金融科技并没有离开金融的本质,对金融来说,核心是风险,只要把风险解决了,任何创新都是可以接受的。金融科技虽然在风控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本质上并没有改变金融的属性。

金融界:您如何看待它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

李鲁:这取决于背后的数据体系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目前我国的诚信体系建设其实并不完善,但在科技手段的帮助下,对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行为进行判断分析,甚至就是包括生活路径、习惯等,有了这些,再去匹配贷款或者金融服务,它都可以起到很好的甄别作用。

金融界:但这个是否会涉及到隐私保护?

李鲁:这确实是个问题,首先需要国家加快个人隐私条例的立法,我们还是希望加大打击力度。其次对企业来说,如果经营管理层对这件事情高度重视,员工自然也会这件事高度重视,从而会形成公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