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金融3•15|六大典型案例,教你远离金融陷阱

发布者: 银盛 日期:2021-03-05

被利用的互联网+

【案例】胡先生经朋友推荐下载了一款手机理财APP,并购买一款年收益25%的“区块链”保本理财产品。半年后,胡先生发现该理财APP已打不开,平台联系人也消失不见,他还有7万余元没有拿回来,至今追款未果。
【提示】金融消费者要理性投资,不要被高收益诱惑,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网上投资理财要选正规持牌金融机构的网站。同时,对于“低投入高收益”的投资理财,务必时刻保持谨慎的心理,不要轻信“天上掉馅饼”的承诺。

未经消费者允许办理业务

【案例】张女士在x银行办理社保卡领取、激活业务,工作人员对其身份证正、反两面拍照,并进行了人脸识别等操作。之后张女士经常收到“xx云服务”的平台短信,后发现自己已注册该行“xx家园”并激活相关服务。
【提示】x银行工作人员在未进行告知或征得客户同意的情况下为其办理业务,侵犯了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被盗刷的信用卡

【案例】“您尾号为3879的信用卡在海外网站消费3998美元。”李女士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负责人,经常需要去国外出差。近期她一直都待在国内,却意外收到了几条自己在境外刷卡消费的短信提醒。经向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咨询,李女士才意识到自己的信用卡被盗刷了。
【提示】消费者要提高个人风险意识,境外刷卡消费时及时保管好卡片和个人信息,并通过向银行申请关闭海外无卡支付、购买盗刷险等方式提前预防风险。如发现被盗刷,可第一时间与发卡行联系。

存款≠理财

【案例】某银行将“x红,五年定期存款“与“S款开放式理财产品”置于同一页面营销宣传,并放大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可达5.20%”宣传标语,致使王先生将存款与理财两类不同性质的金融产品混同,购买了风险更大的理财产品。
【提示】金融消费者要时刻留意此类陷阱,增强风险意识,了解理财产品特点,遇到高收益产品切忌因一时贪念而冒险投资,需要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避免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冒充老师骗学费

【案例】不法分子通过群搜索进入某小学班级家长群,伪装成班主任发布群通知,谎称“延迟开学需提前缴纳费用”、“您的孩子已感染新冠肺炎住院”等要求其家长向指定账户汇钱,以此骗取受害人钱财。
【提示】缴纳学费事项之前需跟学校负责人进行联系,并需对方提供学校相关证明,以及个人信息。切勿轻听轻信,通过官方渠道进行缴费,留存缴费证明。

“假老板”真诈骗

【案例】刘女士被公司同事告知“老板”要求自已加入一工作QQ群。刘女士入群后,群内有人自称是刘女士的“老板”,要求其汇报目前公司银行账户内流动资金金额。刘女士在未辨别QQ群“老板”身份真实性的情况下将信息告知对方。QQ群“老板”便要求刘女士将4.68万元汇入一张建设银行卡内。汇款后刘女士联系公司老板核实情,发现被骗并立即报警。经过多方努力,对涉案账户进行止付,最终被骗资金全额成功挽回。
【提示】犯罪分子伪装成亲戚朋友或熟人,编造“人身意外”、“公安拘留”等理由,利用被骗人着急的心态实施诈骗,或伪装成单位领导,利用被骗人对领导的信任和服从实施诈骗。因此,在汇款前一定要通过原来留存的电话号码或者面对面等方式确认对方的身份。